《诗经》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教案1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 ……此处隐藏30895个字……”,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世纪到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⑴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⑶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⑷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⑸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⑹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⑺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⑻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诗经》教案15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群狐智慧网 www.qunhuyun.com 版权所有